2025/10/13

正向心理學(2/5):知識與歷史的根基


正向心理學在20世紀末,才確立其作為一個正式的學術領域,但其核心思想並非憑空出現。正向心理學的誕生,既是對過往心理學發展方向的反思,也是對早期哲學與心理學思潮的延續與變革。本部分將追溯正向心理學的知識譜系與歷史脈絡,並詳述馬丁·賽里格曼將正向心理學正式奠定為一個獨立學科的歷程。


2.1 人本主義的先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正向心理學的知識根源,與20世紀中葉興起的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3。人本主義被譽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其出現是為了回應當時主導學界的兩大思潮——精神分析學派行為主義學派——的局限性 16。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批評精神分析過於強調病態行為、潛意識衝突與童年經歷的決定論,而忽略了人的自由意志與未來潛能 16;同時,他們也反對行為主義將人類行為簡化為刺激與反應的機械連結,認為這種觀點貶低了人的尊嚴、價值與主觀經驗 16

在此背景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特別是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與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為後來的正向心理學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 亞伯拉罕·馬斯洛: 馬斯洛最廣為人知的貢獻,當屬他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該理論主張在滿足了基本的生理安全歸屬尊重需求後,人類會進一步追求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即充分發揮個人潛能,成為自己所能成為的最完整的人 15。這個概念直接的反應在正向心理學對實現主義福祉與人類最佳功能的關注。更值得注意的是,馬斯洛本人在其1962年的著作《邁向存在心理學》(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中,已明確使用了「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這一術語,呼籲心理學界應更多地研究健康、有創造力與自我實現的個體 15


  • 卡爾·羅傑斯: 羅傑斯則提出了「全功能的人」(fully functioning person)的概念,並強調在一個充滿「無條件正向關懷」(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的環境中,個體具有與生俱來的成長與實現潛能 15。他對同理心、真誠與個人成長的重視,同樣為正向心理學關於正向人際關係與個人優勢發展的研究鋪平了道路。

儘管正向心理學在對於人的核心關懷上與人本主義有顯著的關聯性,但兩者之間也存在著一個根本性的差異:對科學方法的態度 14。人本主義心理學雖然提出了許多富有洞見的理論,但其研究方法多依賴現象學、個案研究與質性分析,因而常被批評缺乏實驗科學的嚴謹性與可驗證性 18。而正向心理學的誕生,正是試圖將人本主義所關心的議題——如幸福、意義、美德與潛能——置於嚴格的實證科學架構下來進行研究。正向心理學研究強調使用經過信效度檢驗的測量工具、對照組實驗設計、縱貫研究等科學方法,旨在為這些抽象的概念建立堅實的科學證據基礎,這也是正向心理學能夠在學術界迅速發展並獲得認可的關鍵所在 3


2.2 創世紀:馬丁·賽里格曼


正向心理學正式成為一個有組織的學術運動,可以追溯到1998年。當時,著名心理學家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Seligman)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主席,並選擇將「正向心理學」作為其任期的核心主題 3。他在就職演說中,向整個心理學界發出了一次正式的呼籲,而這次演說也被廣泛視為正向心理學運動的開端。

賽里格曼在演說中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論述:他宣稱當時的心理學是一個「半成品」(literally half-baked)的專業 9。他回顧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心理學肩負著三大使命:治療精神疾病、幫助所有人過上更充實和富有成效的生活、以及發現並培養傑出的人才 7。然而,戰後兩個重要的歷史事件——1946年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的成立,與1947年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的創立——從根本上改變了心理學的發展軌跡 5。這兩個機構為心理學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經費與就業機會,但其資助與任務幾乎完全集中在第一個使命上,即研究與治療心理病理。這使得心理學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裡,逐漸演變為一門主要關注「修復損傷」的「治癒科學」,而忽略了另外兩個更為宏大的使命 5

賽里格曼提出他所觀察到的一個現象:在物質生活空前富裕的時代,憂鬱症等心理疾病的發病率卻不降反升,且發病年齡日益年輕化 6。他認為,僅僅關注如何消除負面狀態是遠遠不夠的,心理學必須重新找回其被遺忘的另一半使命,也就是積極地去理解與建構人類的優點與美德 6。他為正向心理學設定了清晰的使命: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與學術研究成果,將心理學的研究與實踐重新導向人類的優勢(human strength) 6。這門新興的領域聚焦在研究正向的主觀體驗、正向的個人特質,以及能夠促進這些品質發展的制度 3。其最終目標不僅是預防精神疾病,更是直接地、科學地去理解如何追求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以及如何培養家庭與公民美德 11,並走向實踐。

賽里格曼的呼籲迅速得到了學術界的響應,並迅速的轉化為一系列具體的學術行動,包括:

  • 在墨西哥阿庫馬爾(Akumal)召開的一系列學術研討會,為該領域的早期概念化提供了方向 7

  • 成立了「正向心理學指導委員會」,其成員包括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艾德·迪納(Ed Diener)、克里斯多福·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等日後該領域的核心人物 7

  • 在賓州大學成立了「正向心理學中心」(Positive Psychology Center),成為該領域的研究與推廣中樞 7

  • 在2000年,賽里格曼與契克森米哈賴共同主編了《美國心理學家》(American Psychologist)期刊的千禧年特刊,該特刊以「正向心理學導論」為題,正式向學術界宣告了這一新領域的誕生,並闡述了其理論框架與研究議程,成為該領域的奠基性文獻 5

這一系列連貫而具體的行動,讓正向心理學從一個理念轉變為一個組織化、系統化、並擁有明確研究方向的科學領域,為至今二十多年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沒有留言: